“我大明千千万万个将士,用他们的鲜血,用他们的生命,前赴后拥,才在前线抵御住了建奴南下的侵犯。”
朱由崧问阮大铖,“阮尚书,你知道我大明去年抗击建奴,有多少人战死在沙场上吗?”
阮大铖回答道:“回禀陛下,卫辉之战死亡2万4千余人,归德之战死亡5万7千余人。”
“是82109人。”朱由崧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数字,
“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而不只是纸面上的一串数字。”
“他们也有家人,有父母,有孩子。”
“朕为那些为大明战死的将士建立忠烈祠,是为了供世人瞻仰,发扬胸怀天下、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。”
“可是那些忠烈的家属想来祭拜亲人都不行,朕建立忠烈祠难道也错了?”
“那些为大明战死的英烈,他们的家人过得很不好,朕亲眼所见。”朱由崧语气慢慢的提了起来,大声说道,
“从淮安宿迁来京的那一对祖孙俩,衣衫褴褛,只能卑微凄惨的求活。”
“朕明明给了一大笔抚恤银,他们为什么会这样,因为有人欺上瞒下,贪赃枉法。”
朱由崧扫视着诸臣,“你们说,这些贪官污吏该不该死。”
袁继咸出列,“陛下,当彻查那些抚恤银去向,绝不姑息。”
尽管有人心中惴惴不安,但朝堂上还是呼声一片,
“请陛下彻查!”
“陈明遇,高卓,黄有光。”
“臣等在。”
“朕命令你们组织人手去地方,全力彻查抚恤银一案,每一笔银子都给朕交代清楚,也给我大明英烈们一个交代。”
“臣等遵旨。”
朱由崧看了一眼兵部那寥寥无几的几个官员,如果清军再次南下,打起仗来,兵部必须得有人运转。
由是再次连下两道命令,
“召张国维进京,任兵部左侍郎。”
“五军营督抚冯厚敦入兵部,掌武库司。”
朱由崧看向群臣,“诸位臣工,朕这次独立专行,你们可有异议。”
虽然大臣们心中有一点点异议,但是又不敢说,于是齐声说道,
“陛下圣明。”
等退朝后,朱由崧又把内阁和六部大臣留了下来。
如果彻查抚恤银去向,南直隶地方上,从上到下,将会有大片大片官员小吏倒下,得准备让人接手。
这次抚恤银案来得有些突然,事先是没有准备的。
所以朱由崧和朝堂大佬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,从什么地方补充官员。
几个部堂大佬都给了差不多的提议。
一是在国子监选拔一批士子去任县令,县丞之类的地方官。
再让地方乡老重新举荐一批吏员。
但是这被朱由崧直接否决了。
国子监是专门培养朝廷官员的地方,但是如今国子监的风气实在是不算太好,朱由崧决定重新搞一个专门培养地方官员的部门。
“朕欲组建一个专门培养官吏的学府,让一些有能力,却不适合科举的读书人也能做官。”
马士英说道,“陛下,国子监本就是培养基层官员的地方,怎么又要重新开一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