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即事》杜甫(1 / 2)

暮春三月巫峡长,皛皛行云浮日光。

雷声忽送千峰雨,花气浑如百和香。

黄莺过水翻回去,燕子衔泥湿不妨。

飞阁卷帘图画里,虚无只少对潇湘。

诗歌赏析

-首联:“暮春三月巫峡长,皛皛行云浮日光”,点明时间是暮春三月,地点在巫峡。巫峡悠长,晴朗的白云在日光下浮动,“皛皛”描绘出白云明亮洁白的样子,营造出开阔而明亮的氛围,奠定了全诗的基调。

-颔联:“雷声忽送千峰雨,花气浑如百和香”,雷声突然传来,带来了覆盖千峰的大雨;雨后花气氤氲,仿佛是各种香料混合的芬芳。此联视听结合,先写雷声与雨声,后写花香,描绘出暮春巫峡雨前雨后的独特景色,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。

-颈联:“黄莺过水翻回去,燕子衔泥湿不妨”,黄莺想要飞过水面,却被雨水打湿翅膀,只能返回;而燕子却不顾被雨打湿,依然衔泥筑巢。通过黄莺和燕子面对雨的不同表现,展现出自然生物在雨中的状态,富有生活情趣。

-尾联:“飞阁卷帘图画里,虚无只少对潇湘”,诗人在飞阁之上卷帘远眺,眼前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,但美中不足的是,这画面中少了像潇湘那样的江水。诗人将眼前实景比作一幅画,又以想象虚写潇湘之景,虚实结合,使诗歌意境更加开阔。

创作主旨

这首诗描绘了暮春巫峡的自然景色和生命活动,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巫峡的云雨、花香、飞鸟等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,表达了对巫峡美景的赞美之情。同时,尾联也流露出诗人对更广阔美好景色的遐想与憧憬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在漂泊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。

创作背景

杜甫这首《即事》创作于大历元年(766年)暮春,此时杜甫已至暮年,正漂泊于夔州(今重庆奉节),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境遇共同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:

-社会背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