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6)
其实朱元璋很想反驳一句:“酸唧唧的文章有什么好读的?”
可是转念想想,朱棣说的十分有道理,天幕刚刚还说,唐朝那些诗人的诗,是将大唐盛世做成了标本呢!虽不知标本具体是个什么,但也能揣摩到其中的几分意思,即是后人能通过读诗,窥见那大唐盛世的一角呗。
朱棣知道朱元璋不耐烦这些,便耐下心,一边给朱元璋倒上了新的茶,一边道:“诗词文章,史卷兵书,对于后人来说,都是了解前人的法子。有些能力不行的,便只能写出一些酸唧唧的诗词文章,但像李太白、白乐天此等大家,诗作自然不是酸腐诗文可以相比的。譬如这李太白之诗,读完令人有一种心境开阔之感,人遇到些阻滞时,读一读心情也能好许多。”
朱元璋被安抚到了,心情也舒展了一些,点头道:“你说的不错。说起来,我自己也写过一些诗呢,也不知能否有几首流传下去,哈哈……”
朱棣心松了一口气,自己这个老父亲,这点比较好,情绪来得快去得也挺快。如今他上了年纪,就越发要顺毛捋了。
“父皇的是若言而有物,想必后人是会流传下去的。”朱棣道。
玄烨的感受,更像是被扎了一样难受,相对于唐朝的开放与包容,大清在文化艺术上的严防死守,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了。“文字狱”虽不是大清所首创,可在大清手里用的最多。玄烨自认为,自己对文人比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他们,要宽容许多,但满汉之争难以消除,大清便不能放开这文化管制。
玄烨羡慕死了唐那般被天幕夸赞,可是他却做不到唐那样宽松管理。
而李世民脑中浮现的,除了开元年间,长安城中的处处盛景,还有天幕说的李白。
李白即为李太白,李隆基还召见过他,让他写过诗,当时是“杨妃磨墨、力士脱靴”①,回忆起李太白写的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”进而又想到李太白写得其他诗文,越发觉得此人的洒脱与不羁。
李太白诗中的胸襟与气魄,李世民颇为喜欢,确实是个才子,当得起当下的第一才子盛名。天幕将他放在了众多诗人第一位,也是因着他是众人中魁首么?
不过李世民也知道,作诗写文的才能,与处理政事的才能,是不能一概而论的。李太白此人,将他拘于朝堂官场,反而限制住了他了,让他如一股清风一般,纵情山野乡间,刮过市井田园,才是一种尊重。
李隆基没有留下他当个官,让他在李林甫、高力士、杨国忠之流手底下讨生活做事,算是做了一件对的事。
李世民转而又回忆起了杜甫等人的诗,果然如天幕所说,各人有个人风格,各有不同胸臆与志向。大唐的盛名,这些才子们也功不可没啊!
【除了内政上的成就,在对外关系上,李隆基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。首先是夺回了在武则天手中丢失的一些国土,逐步收复了营州等地,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重新归附唐朝,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,唐朝重新掌握了长城以北的土地。在西域上,收复了碎叶镇②,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,加强了对西部的控制与联系。在这期间,唐朝疆域已经达到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,是当时世界上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。】
开元年间的唐朝舆图缓缓铺开来,帝王们都忍不住瞪大了眼睛。
相对于大明和大宋的舆图,这唐朝的舆图可要大多了,特别是宋。
嬴政望着那舆图,两眼闪闪发亮:“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疆域!若真能长生,定要将驰道修到那最北和最西的地方去!”
这副辽阔的舆图,嬴政也不忘叫人拓画下来。
刘彻比嬴政还激动,不仅望着西域流口水看看这北地的国土面积也流口水,那么大的地方!能种多少粮食,能放牧多少牛羊啊!看得他心痒痒死了,突然有些理解始皇为何想要长生了。若是能长生,定要将这些地方全都打下来!突厥那块也不例外!
赵匡胤看着那辽阔的疆域,也眼馋得很。宋的疆域,与盛唐比起来,确实是相形见绌了。
疆域国土,就是宋永远的痛了。
到这时,赵匡胤有些绷不住了,抓住了两个儿子的手,道:“将来,若是我未能收回幽云十六州,你们二人,一定要把这事儿当成是我的遗志,去完成它!没有幽云十六州,我宋便强不起来!”
赵德昭和赵德芳心里一慌,忙道:“父皇,您放心,您如此英勇神武,幽云十六州肯定能收回来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