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11)
听完李隆基将儿媳妇收入后宫的事,嬴政甩了甩袖子,心想寡妇再嫁倒是无妨,只是这杨氏的丈夫还在,还是自己儿子,李隆基这般作为,不仅坏了规矩人伦,也会寒了孩子的心罢?于国于家,都不是好事。为何前头那般英明睿智,见了女色便这般昏庸了?
刘彻拍手:“这可比舅舅娶了外甥女还有意思!①李唐王室,内里头比我刘汉还要乱啊!”
可以说,李隆基这一操作是令始皇疑惑,武帝震惊。
赵匡胤和朱元璋的第一反应是,要教好子孙,不能这么乱来。
“你们兄弟二人要记着,成为了皇家后,就更要注重规矩体统,不可乱来!如李隆基这等事,是决不可做的。”赵匡胤对两个年轻的儿子道。
幸好这两孩子没有什么好色的苗头,不然可有的头疼了。
赵德昭已知男女之事,只红着脸点头应下。赵德芳还年纪小,咋咋嚷嚷道:“美色有什么意思?还不如拉弓射箭、骑马耍大刀来得痛快!”
赵德昭:……
弟弟你真是太年轻了。
赵匡胤拍了赵德芳一巴掌:“你年岁未到,别口出狂言的。明日你就好好练武,拉弓五百下,挥剑五百下,还得读几页兵书!”
赵德芳嗷了一声,叫着太多了。
赵匡胤懒得理他,只对赵德昭说:“往后看上谁家女子,先打听清楚了再说,能纳的便纳,不能的便算了,如今天底下,大多数女子你都是配得上的。”
赵德昭行礼道:“谢父皇。”
朱元璋摇着头道:“我说过了,女子不可太美,太美便要坏事。”
朱棣想起朱元璋那审美,也是忍不住笑了,道:“父皇,女子生得美不美,都是父母决定的,又关她们何事呢?虽史家常对杨妃有诸多批判,怪她美色误国,可儿臣有时候细思一番,便觉得颇为荒谬。”
“哦?那你是如何想的?”朱元璋好奇地问。
朱棣想了想,才道:“儿臣以为,杨妃美貌不美貌,与大唐衰败不衰败关系并不大。杨妃的手可伸不到前朝,只是在后宫里唱歌跳舞罢了。”
“可她有兄弟杨国忠,祸乱朝政,引群臣愤怒,这是事实罢?”朱元璋道。
朱棣依旧认真道:“父皇,让杨国忠当宰相的可是李隆基,而不是杨妃,若是李隆基不让杨国忠当宰相,杨妃也无法给他写个委任的圣旨吧?”
大明朝喜从民间纳普通女子为后妃,便是想避免外戚干政一事。但虽都是外戚干政,吕氏干政、韦氏干政和杨妃兄弟乱朝纲,是不同的。若皇帝不能认清外戚干政真正因由所在,就难以堵住真正的漏洞了。
朱元璋听了,露出思索的神色:“你之所言,倒颇有几分道理。”
朱棣顿时高兴起来:“儿臣也是胡思乱想了一番,说与父皇听,还想请父皇多多指点教导。”
朱元璋眯着眼睛摸着胡须,他想到了朱祁镇那祸害东西,虽不是外戚干政,他的上位却与杨妃一事有若干相似之处。
杨国忠当宰相是因为李隆基看在杨妃面子上,而朱祁镇当太子当皇帝,则是因为朱瞻基偏爱孙氏。说白了,没有杨妃就没有杨国忠,可说不定会有李国忠马国忠;朱瞻基没有孙氏,也可能有李氏马氏,所以问题还在皇帝这人身上。
朱元璋感觉自己悟了:“好孩子,你着实点醒了我。”
“不敢!是父皇睿智!”虽不知朱元璋想明白了什么,朱棣还是十分谦虚道。
所以,与其防着孙氏,不如好好引导朱瞻基,让他早早明白一国太子和国君的重要性,不可将继任者当做家事来处理,更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做事。
【杨玉环入宫、成为李隆基贵妃的事,传播甚广,影响力巨大,不仅仅是历史上,如今影视剧和小说等等文艺作品,依旧基于此在解读和创作。《贵妃醉酒》依旧是京剧梅派的第一代表作,贵妃的扮相也常做京剧,甚至是整个戏曲的招牌扮相。而杨贵妃也成为了古代四大美人之一,成了羞花的代表;又与汉朝的赵飞燕统称“环肥燕瘦”,成为形容美人的词……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