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20)
朱元璋十分不满地嘟囔道:“可惜了也不知道这李林甫到底埋在哪里,不然我得把他拉出来鞭尸示众一番,和秦桧一起。”
朱棣顿时就语塞,自己亲爹还是这种简单粗暴的做事方法,看谁不爽就一顿酷刑下去。
“父皇,人家都好几百年前的人了,就算是找到了坟,估计骨头都烂完了。再说了,李林甫做的事确实是万分可恶,可如果没有李隆基在后面纵容他,他也登不上那样的高位,作不了那么多恶啊!”
朱元璋想了想,觉得也是。
朱棣继续道:“这样的君臣,便是给我们后人以示警的,唐王朝的后果,就是亲小人远贤臣的结果。”
朱元璋点头:“哪一朝的败亡不是如此呢?”
这些大道理,稍微接触一些经济仕途的人,都听说过,都知道的一清二楚,可是想要做到太难了,知与行之间,距离太大了。
天幕说得对,皇帝这份工作不好做,不是帝王的子孙,就有能力坐这个位置的,对继任者的天赋要求太高了。
玄烨看着天幕,他虽暂时从太子胤礽之事抽离,可心思依旧在自己的朝堂上打转,听李林甫这一段有点心不在焉。大清朝的国情,与前面诸朝都不同,是满汉大臣之间的博弈与斗争,满清倚靠满人才入关与建立,可如今治世了,就发现满人大臣与汉人大臣还是有一些差距的。
相对于唐朝李林甫杨国忠之类的朋党之争,大清朝的满汉之争才是更要命的。
【李林甫的抄家流放与贬为庶民,以及杨国忠的上位,标志着大唐王朝朝廷内的权力更叠,可这次的更叠,与以往很不一样。以前宰相的更替,是李隆基觉得这人不适宜现在大唐的发展趋势了,才换个人上来的,前任与继任之间,矛盾斗争十分少。但这次,杨国忠和李林甫之间,是生死殊斗。虽然二人的斗争,也是在李隆基主导下完成的,可李隆基此次换宰相的出发点,与以前截然不同了。以前是因为不适应国家发展需要,现在是因为李隆基看他不顺眼了。这里面的差别是很大的,大家能够理解到这个点吗?】
“自然,一是以国事为要点,一是以个人喜好为要点。以选仆从的方式选大臣,自然十分不对。”嬴政作为班级第一,立马就get到了这个点。
刘彻哼哼唧唧道:“就如赵构朱祁镇一般呗,将自己放在了国家国事之前。也难怪晚年昏庸了。”
说到这里,刘彻不由得一激灵,他对太子刘据,又掺杂了多少自己的喜好呢?
虽说帝王富有天下,帝王的个人意志,就可以当做是国家意志,但也正因为如此,帝王才不可任性妄为。
想到这里,刘彻忙取来笔墨与帛布,记了下来。
赵匡胤对此问题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看向了两个儿子。
赵德昭先看向弟弟,赵德芳顿时感到一阵压力,硬着头皮道:“李隆基……李隆基前朝和后宫勾结到一起去了?”
想想唐玄宗身边都是杨家人,还真是有些头皮发麻。
赵德昭道:“不仅仅是如此,就像看上了杨玉环这个儿媳妇,李隆基就不管不顾地纳进了后宫一样,任命杨国忠为宰相一事,李隆基也只顾着自己的喜好,没想过国事。”
这一点,赵匡胤在看完了明宋两朝的天幕解说后,感触更甚:“昭儿说的不错,这意味着,李隆基将自己的喜好,放在了国事与朝廷前头。这是成为帝王的大忌!”
赵德芳不怕死地问:“父皇,皇帝不就是天下的主宰么?前头姚崇宋璟这些宰相,也是李隆基根据自己喜好选的,为何杨国忠就不一样呢?皇帝不是想用谁都可以么?”
赵匡胤知道,这就是没有把皇帝与国家分开看的人的想法,觉得皇帝与国家是一体的,皇帝只会一心为国着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