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22)(1 / 2)

两级反转李隆基(22)

赵德芳得了哥哥的提示,立马道:“我想起来了,李隆基猜忌自己手下的将军,命哥舒翰出潼关!”赵德芳激动得拍巴掌,“李隆基自己逃命就算了,还让将领去送死,安禄山不是要清君侧吗?直接把杨国忠扔给他就好了啊!”

赵德昭没多想便否认道:“应该没这般简单。”

赵匡胤的眼神,遥遥投向天幕,像是对两个儿子说,又像是自言自语道:“我猜问题还出在别处,难道是军改么?”

李隆基上位后,进行了一系列军改,这点天幕也提到过。只是大家说起安史之乱时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任用外族人为节度使一事,觉得是非我族类,便有了异心。可赵匡胤想了想,即便是没有安禄山,汉人节度使也会因为受不了杨国忠这等小人的打压而起兵,也不是没可能。清君侧这个旗号,可是《春秋》中就有了。

赵德芳看赵匡胤只觉得事情还有点严重,赵德昭却听出了十分不一般的东西。

他亲爹就十分看重兵权,所以一下子就想到军改一事上了?难道是以他治军多年的经验,看出了什么来了?

赵匡胤还在思索着府兵制与募兵制的事,天幕讲宋时,就说宋冗兵冗员,是因为对募兵制一次错误的试验,那李隆基的军改,是不是也一样?

可是想想大宋的年份,再想想李隆基在位的时长,又感觉问题应该没那么快就显露出来。

赵德昭很想问问,可不知道该怎么问,总不能直接说“父皇你在想什么”吧?

朱元璋看到天幕展示的李隆基仓惶出逃的样子,再看自己的老四,顿时觉得这孩子浓眉大眼可爱至极。

相对于宋赵构的软骨头和李隆基的昏庸,自己这个儿子,直接把都城迁到了北边,自己坐镇国门,此等魄力与胆识,历届帝王也少有人能及吧?

真是越看越喜欢。

朱棣被亲爹的眼神看得有点发毛:“父皇,儿臣可是有什么不对之处?”

朱元璋笑呵呵地摇头:“没有没有,你很好,很好。”

想必以后别人说起来,会说他朱家虎父无犬子!朱元璋顿时觉得美滋滋的。

朱棣被老爹笑得莫名其妙的,问:“父皇,你对安禄山起兵一事,有什么看法吗?”

朱元璋滋滋地喝了口茶,满足地叹了口气,说:“现下没什么看法,反了不正常么?换做是我,我也要反了他娘的!”

看看李隆基那些做法,多令人生气啊!朱元璋恨不得能亲手宰了李林甫杨国忠。

顿了一会儿,朱元璋道:“不过中原不能落入外族人手中,外族人待我们畜生不如,安禄山史思明二人,最大的问题就是这出身,决定了他们没有当皇帝的资格。”

安史之乱的叛军,每到一处就烧杀劫掠,杀人取乐,这等人怎么可能会得民心?又怎么可能坐稳天下?他们的作为不就和宋时,南下的金人相似么?不把普通老百姓的当然,甚至只当两脚羊。

回望历史,朱元璋确实感觉到,要坐稳这天下,名正言顺很重要,民心也重要,否则秦隋不会二世而亡。

想到这里,朱元璋又想起了于谦与岳飞二人,在用兵打仗时,都十分倚赖民间之力,因而一人以文臣之身打赢了决定大明生死的京师保卫战,一人打出了百人胜金人数万骑兵的胜绩。

朱棣倒是有些想法,可是想来想去,好像都是史书上他人的想法。

在听到安禄山竟然敢称帝的时候,高力士更是绝望了,没想到先前看起来十分听话谄媚的安禄山,胆子那么大,野心也那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