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级反转李隆基(26)
高力士看上去还是那么恭敬,可李世民看得出,他的脚步略有些踉跄凌乱,整个人似乎受到了不小的冲击。
李世民略一思索,便猜到了,高力士恐怕是看出了什么,可那又怎么样?
【一场安史之乱,打破了大唐上下所有人的生活,唐朝政治中枢出现了动摇,底层的百姓也开始了乱世中求生的艰难人生。陈玄礼等人以为,安禄山是要清君侧,所以军队哗变,砍死了杨国忠等人;李隆基为了稳军心,就命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……可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矛盾而已,杨家的覆灭,也不能阻拦已经气势汹汹而来的叛军。或者说,发动了叛乱以后,安禄山都不能叫停这个事了。所以在发动叛乱不到两年后,安禄山就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,可这场叛乱依旧持续了八年。】
【战争,才是最大的潘多拉魔盒,掌权之人有打开的能力,却没有关上的能力,也没有控制后面事情发展方向的能力。安禄山死后,他儿子安庆绪便接过了夺权的事,安庆绪逐渐式微时,史思明归降后又发动了叛乱,所以这场祸事才一直延续了八年之久。】
【安史之乱的过程并不十分复杂,可看得出,整个过程对于唐朝廷来说,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,手忙脚乱。最后事情虽然平息了,可造成的影响,却是要了唐朝的半条命,唐王朝最后一百多年,不能说是茍延残喘吧,但与前面一百多年的辉煌相比,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】
【安史之乱的影响,简单地说,就是摧毁了本来顺利运转的社会机制,对生产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。不仅是破坏了权力中枢,迫使李隆基将这样一个危机包袱甩给了儿子李亨,还破坏了整个朝廷的结构,中央的权力被削弱,藩镇割据的局势越来越严重。因为战乱的影响,人口流失和损耗严重,劳动力严重不足,朝廷就不得不加重了税收,以确保能收上来足够的钱粮,维持地方与中央的运转,这样一来剥削便更加重了。而且长安与洛阳的失陷,也让民众发现,原来皇帝在的地方不是最安全的,安全之地反而是那些远离权力中心的,因此人口南移的同时,经济重心也南移。这个过程是一直在持续的,只是安史之乱加快了这件事的速度。】
【在生产力和权力中心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后,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变弱,对边疆的管控自然也变弱,为了平定内乱,戍边的军力自然要往中心集中,这就造成了边防空虚,四周的势力也趁虚而入,吐蕃人抢走了陇右、河西走廊,没多久也失去了控制西域的安西北庭,对西域的控制,以及与西域各国的往来也变弱了。如此一来,唐朝便是内忧外患并存,压力也极大。】
【前面说起盛唐时,也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兴盛,在这战乱时,思想文化也被破坏得十分厉害。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研究和享受歌舞书画工艺,反而转向了求稳,求安宁,于是佛教等宗教又兴盛起来,成为了普通人的一种精神寄托。】
帝王们看着天幕所展示的民生凋敝、边境冲突不断、豪强四起的混乱境况,都唏嘘不已,毕竟盛唐时的景象,大家还都历历在目呢,那种社会安宁、朝气蓬勃、富有强大的情形,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。这两种情况对比起来,过于鲜明和惨烈了。
嬴政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,感觉十分眼熟。六国之间的战争,持续了许多年,虽然各国之间似乎已经习惯了,可是战争造成的破坏,他巡视时看到过不少,萧瑟凄凉的样子,太熟悉太常见了。
“先前的盛世之景,花费了几代人一百多年的时间,才创造出来,可这样战后的情形,只用了八年……”
嬴政对那句“建设,比毁灭要来的困难得多”,更加感同身受。正因为建设太难,需要的时间太长,他才想要长生,才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点。
刘彻看到唐朝内忧外患的境地,也深深感念道:一国若想强大,便要有一个厉害的朝廷,一国强不仅强在军事,也强在经济、强在政治。仅有军队强大,便是独木难支,哪怕靠着强大的武力,开疆拓土了,占有了许多领土,也难守住。
“难怪……难怪天幕称这个皇帝是两级反转,确实是……唉……”
刘彻感觉,被天幕选出来讲的人,不能夸,天幕骂他肯定是有充足的理由的。
赵德昭也无限唏嘘道:“天幕说的极对,建设要比破坏困难得多。”
赵德芳难得一下子理解了哥哥的话:“是啊是啊,安史之乱八年,就把大唐弄成了那个样子,太宗皇帝要是知道了,肯定得从陵墓里跳出来,把李隆基打一顿!”
传奇故事也讲许多唐初时,李世民率领众部将打天下的事,那部分是赵德芳的最爱。
赵匡胤又忍不住拍了拍小儿子的头,说:“哪里是只有八年?从开元末年,李隆基亲小人远贤臣、任由李林甫杨国忠那些小人把持朝政开始,大唐就走向后面的结局了。天幕前面讲那么多,可不是白讲的。”
说完,赵匡胤又忍不住揉了揉赵德芳的脑袋,这孩子的头毛乎乎的,摸起来挺有意思。
赵德芳被亲爹的大手弄得左摇右摆,整张脸都被拉得变了形,却不敢反抗,只能拼命朝亲哥使眼色,让哥救自己。
幸好赵匡胤摸了记下就收回了手,赵德芳感觉自己的头快被亲爹拧下来了,抱着脸和头皮揉了好一会儿,才舒服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