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·弘历(3)
这里的每一条,都挺让帝王们窒息的,特别是第一条。
连土地都不丈量清楚,谈何收税?不知道一国最重要的便是经济么?
嬴政显得尤为嫌弃:“作为君王,此等关系到国家根基、民生要义之事,怎可搁置在一旁?”
虽然很嫌弃上一期的李隆基,可李隆基至少前期还是很认真负责的,对内对外都有政绩。没想到这个皇帝,说是圣明君主,结果这点事都不想办,只想逃避。
在嬴政看来,阻力越大的事,就越要去做,不然哪里够格称皇帝?
刘彻也颇为讽刺道:“就这,还想成为千古一帝?”
刘彻有一丢丢酸酸的,“千古一帝”听上去是个虚名,可是当了皇帝的人,地位财富本就不缺,最想要的,不就是这等流传千古的盛誉吗?这等极尽荣耀的头衔,那个连丈量国家土地都不做的君主,谈何资格?
李世民沉吟着,他很怀疑,这个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都没丈量土地,阻力可能和天幕避而不谈的问题有关。不是唯一的因素,但也占有不小的比例。
李治识趣地没吭声,虽然大唐在他父皇的治理下,算得上是河清海晏,一切都欣欣向荣,可最近,他父皇的动作格外多,似乎是预见了某些问题似的。而如今,还有朝着土地下手的迹象,这让李治感觉脑子有些混乱起来。
这部分不讲打仗,不讲人物事迹,听得赵德芳昏昏欲睡,觉得这个从没听过的大清,比上一次的大唐无趣得多。
赵匡胤无奈地摸了摸小儿子的头,这孩子听了上一期的大唐后,确实有些长进了,只是仍旧改不掉这坐不住的性子。
他扭头看了看另一边,见赵德昭正聚精会神地听着,不时点点头,心中充满了吾家有儿已长成的喜悦与欣慰。
“父皇,你说这清朝的皇帝,为何不丈量土地?一国开国以后,虽可借用前朝一应事务,但不应也有自己的清理么?”
赵匡胤就是开国皇帝,赵德昭对于赵匡胤称帝以后的一系列的做法,都是看在眼里的,属实不明白大清这摆烂的态度。
赵匡胤道:“原因嘛,无非是朝廷不够强势,地方豪强不好对付咯。”
赵德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天幕前面浅浅地提了一句清朝独有的问题,这个问题,必然不仅存在朝堂,也存在民间。
朱元璋嫌弃得直摇头:“取代了我大明,却事事都还要用我大明的,鸠占鹊巢便是如此了。”
朱棣知道,这一期下来,自己亲爹的心情都不会好,便假装不经意地说道:“没想到不收丁税,能让百姓愿意生孩子,咱们大明也可以考虑借鉴一番?”
朱元璋深吸了一口气,气鼓鼓道:“他们为何鼓励生育?我猜那个什么满人与蒙古人一样,对汉人不好,汉人死太多了,没足够的人干活交税供养他们,所以才免去人丁税的。”
朱棣没想到,自己还是避免不了戳了雷,赶紧识趣地闭嘴了。
玄烨则扶着头,老老实实地听着天幕对他的指责。
他确实没丈量过土地,可这个事儿也不是说搞就能搞的啊,而且欠税什么的,不是显示他的宽待下属的仁慈么?怎么还被骂上了?至于不收人丁税,也是一种仁政吧?缘何说成是税制的问题?
作为帝王,他还没被人这样指着鼻子说哪里有问题的时候,所以他内心还是不太服气的。
【土地的多寡没厘清、富户交税交不上来、人丁税又越来越少,税收财务的源头是越来越少了,别人开源他闭源,财务越来越差就成了必然。闭源就算了,节流的话还能抢救一下,可是节流也没有做到。】
【玄烨在位期间,对外战争频繁,那些稳定边疆、巩固国家统一的功绩,都是打仗打出来的。而打仗有多烧钱多耗费人力物力,大家都知道。打仗要烧钱,所以就要加重赋税,这些赋税不会加到满人身上,也没加到富户身上,而是加到了最底层的农民身上。赋税过于沉重,农民可能在地里忙活一年,都填不饱肚子,因为不仅要忍受官府的重税,还要承受基层的盘剥。没有活路的农民许多直接逃亡了,成了流寇土匪。】
【另一方面,康熙朝末期的贪污腐败也十分严重,除了因《红楼梦》一书而被大家所熟知的“江宁织造案”,还有不少其他的官员,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,就没有不贪的。《儒林外史》中的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则是十分鲜明的写照。这里的清并不是指大清,而是指清廉,意思是看上去清廉的官,当了三年知府,都能敛财那么多,更何况是不惧人言的贪官呢?】
【而康熙末年贪污横行的缘故,根由在于玄烨的宽仁政策。大约是怕自己死后,那些读书人不会给自己一个好名声,所以玄烨到了晚年,对于许多贪官污吏都是视而不见的,就算是知道了,惩罚的程度,也远远不及对方的贪污程度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犯罪成本太小,犯罪收益太大,所以许多人愿意铤而走险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