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12)
天幕的这等说法,让所有的帝王,包括他们身边的人,都对王莽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烈兴趣。
哪怕嬴政不知道王莽是谁,而刘彻从刘骜的记忆中,翻出了这样一个表兄弟,并不觉得有什么奇特之处,但因为天幕的说法,都对王莽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。
嬴政震了震衣袖,道:“本以为,我的那些新制设想,已经是十分领先和具有新意的了,不想这不远的将来,还有人比我想的更远?”
天幕夸赞过嬴政的设想许多次,但一个后辈的想法,能和几千年后的后人所实施的制度对上,这让嬴政生出了一丝丝奇异的攀比心。
刘彻捋了捋须,费了一会儿功夫,才想起王莽是那个传闻中的“好孩子”,而且他是刘骜的姑表兄,是太后王政君的侄子。表兄弟二人关系说不上很好,但也不算坏,全因为王莽会做人,在长辈面前十分谦逊,在外面又是个大好人,简直是德行的表率。
这样的印象,让刘彻大吃一惊,难道是因为刘骜太蠢,所以被王莽蒙蔽了?
可是王莽做的那些好事,都是有迹可循的,都是查得到的。
想到那样的大好人,竟然是个乱很贼子,哪怕刘彻是个见识多广的人,也是过了好一会儿,才缓过来的。
印象中的王莽做好事不假,天幕说王莽篡权,肯定也不是胡诌的,那就只能说,这人很复杂。毕竟一个是私德,一个是公义,私德好和君臣大义不好,并不冲突。
刘彻收拾了一下复杂的心情,继续听天幕的解说。
李世民则显得比李治还激动,不仅仅是因为,天幕说王莽的那些政策,与后世相似,还因为他想到了天幕说过的,帝制王朝的权力更叠,就是生产资料过于集中导致的社会矛盾爆发,那王莽那些本来被人嗤笑嫌弃的新政中,是不是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呢?
毕竟天幕也说了,王莽失败,是因为他只学了表面,而没有学到精髓。
见李世民激动地让人取《汉书》和《王莽传》等书籍来,李治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:“父皇,这王莽,是真有几把刷子?”
自东汉起,读史书的谁不骂王莽啊?
李世民倒还沉得住气:“这就要听听天幕的分说了。”
而赵德芳已经有些麻了:“这个天幕,怎么老替坏人说话?”
先前是杨玉环和安禄山,现在不仅可怜赵飞燕赵合德姐妹,甚至连王莽都能翻案了。
赵德昭耐心道:“人家这不叫替坏人说话,这叫了解清楚他们,明白他们的做事因由与动机,日后遇到同样的人,同样的情形,就能据此判断,他们会如何做了。”
赵德芳拧着眉头:“听上去挺麻烦的。”
赵匡胤道:“你只跟着听听,有不懂的地方,回头问你大哥便是,要是你能明白天幕说的那些事的深意,就能明白读史和阅人的妙趣了。”
赵德芳掏了掏耳朵:“我这还没开窍,也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开窍哦!”
每次看到父皇和大哥相谈甚欢,而他自己又半懂不懂,还插不上话的时候,确实挺恼火的。
朱元璋听到这里,也露出了兴味的神情:“史家都当王莽是个傻的,不曾想到,他的想法竟是那般超前?!”
朱棣笑眯眯道:“这才是读史的妙处吧?若非天幕这般说,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,王莽会是这般有意思的人。”
胤禛感觉自己脑子里都打结了,忍不住问玄烨:“皇阿玛,这天幕上的人,是以后的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