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30)(1 / 2)

牡丹花下鬼刘骜(30)

三日后,刘彻带着自己亲自出的考题,也带着新改进的纸张,来到了太学。

虽然三日前就知道了,但忐忑了三天后,临到事前,许多人的心情更加如丧考妣。

刘彻看着他们都哭丧着脸,心里冷笑,这些人怕就是来太学混日子的,听说要考较,就都焉头耷脑的,若是肚子里真有学问,还用得着这般恐惧担心吗?

越是这样,刘彻反而越觉得自己做得对了。

太学是用国家和朝廷的资源,建立起来的学府,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,纵容这些人在这里混,不是浪费是什么?

学子们忐忑,夫子们也忐忑,他们都很清楚,皇帝这是要通过考察学子们的能力,来看太学的教学成果呢,若是学子们学得不好,他们这些夫子,也是要跟着吃瓜落的。

很快,学子们入学堂内坐好,刘彻让人将自己准备的纸张发了下去,然后将自己出的题目公布了出来: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。”

看到这个题目,学子们心中顿时一松,连着夫子们也觉得轻松了一些。

这话便是儒学中十分有名的,孟子早就提出过“民为重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说法,太学主要学习的经典典籍,就是儒学,孟子的这番话,大多数学子都很熟悉,所以分析作答起来,并不难。

甚至还有人心中觉得,是皇帝学识不够,想要看他们太学学子的能力,又怕他自己看不懂,所以出了这样一个一直颇受关注与讨论的话题。

刘彻坐在上首,看着学子们脸上的表情,由颓丧变得兴奋和激动,心中并没有多大的波澜。他之所以出这么一个题,是听了那么多次天幕后,发现这简简单单几个字的背后,有着十分深奥的含义。

刘彻也当然明白,这样的题目放在学子们面前,绝大多数人都能写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来,可是刘彻想看的不是这些,更想看到的是深刻的观点,是理解了社稷之重后,也深入理解君与社稷的关系的见解。而不是那些说烂了的说辞。

刘彻十分耐心地在太学等着,一直等到学子们作答完文章,大多数人交了自己的答案。

剩下的,刘彻直接吩咐道:“剩下的慢慢作完文章,明日太学博士上朝时,给朕送过来。”

太学博士忙恭敬道:“是,陛下。”

刘彻带着人走了,剩下的人看着还在作答的人,议论纷纷,有些人觉得,落到后面的人,肯定要被皇帝嫌弃了,说不定要直接被赶出太学,毕竟皇帝给了近两个时辰的时间,这些人还没写完自己的文章。

也有人觉得,若是早知道,没写完也能继续作答,皇帝并不急着收走答案,自己也会留下来慢慢写,慢慢想,毕竟情急之下做出来的文章,肯定没有深思熟虑后写的东西好嘛。

刘彻大致了解后世的科举制度,也知道考试做文章肯定是有时间限制的,但他这次没要求那般严格,是因为此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考试,他主要想摸一摸学生们的底罢了。

这一夜,刘彻处理了一些国事后,便将学子们的文章拿了出来,慢慢看。

太学的生源向来是不错的,毕竟是武帝亲自创立的,在资源上,是这天底下第一的学校。可是随着太学的没落,那些夫子的水平也日益下滑,教出来的学生,和武帝自己在位时,差挺远了。

刘彻一篇一篇文章看下来,这些文章的格式什么的,大多没什么问题。在他放出了要考较学子们的话以后,太学肯定也会再三给学子们强调这件事,让他们在做文章给皇帝看时,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,不然显得他们夫子太不负责了。

但这也掩饰不了,学子们水平确实下降很多的问题。

格式是没出大问题,但错字、别字等问题不小,有些文章甚至不知所云,看得刘彻眉头大皱,话都讲不清楚的人,也能进太学了?

刘彻熬了个大半夜,终于看完了所有的文章。

那些狗屁不通的东西,他就直接扔一边了,只有写的不错的文章,读起来有些内容的,刘彻才舍得在上面批注几句,给一点评语。

第二日太学博士将剩下的文章送了过来,刘彻一鼓作气看完后,让太学博士将文章都带回去,然后点了几个名:“这几人,你让他们来见见朕。”

“是,陛下,这当然可以,不知陛下为何要见这几人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