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33)(1 / 2)

牡丹花下鬼刘骜(33)

王莽收到那一车纸以后,果然十分惊喜,出身王氏的他,也未曾用过这么好的书写材料。此时王莽对于皇帝,已经完全是臣服了,皇帝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皇帝,他已经变了,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。

王莽不知道其中的原因,但他也懒得去想了,这种事凭他自己想,怎么可能想得通呢?

当手中的笔,落在有些发黄的纸张上时,那种感触,那种从未有过的美好书写体验,令王莽对皇帝的感激与崇敬之情,到达了巅峰:皇帝有了好东西还惦记着他,说明皇帝没有因为天幕的话,而记恨仇视他这个表弟,这是何等的胸襟!

对于这样的皇帝,王莽心中的成见与不满,也一点一点磨去。

这一夜,王莽十分兴奋,直接连夜开始抄写四书五经,他很想看看,多少张纸能承载下四书五经的内容。有了这些纸张,他复兴乡学的事情,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。

王政君听说皇帝送了一车纸给王莽,脸上露出了奇异的表情,想笑又强忍着的那种,最后古古怪怪道:“就说我儿不是那种狠心之人。”

先前王氏在皇帝的逼迫下节节败退,许多人虽然不知道汉宫中出现天幕的事,却也觉得王氏怕是要失却圣心,从此一蹶不振了。可是王莽被派去复兴乡学,如今又送了一车纸过去,似乎又透露着完全不同的讯息了。

后面宫女听着太后这话,心中不太赞同,皇帝做事,和以前的风格完全不同,如今送了王莽一车纸,不是因为他不狠心,而是因为有别的谋算罢了。以前的皇帝,是个简单的人,心思很容易被人摸清楚,可是现在的皇帝,却没有那么容易让人猜到他想做什么了。

不过……宫女转念一想,如今的皇帝,比之前更为勤政了,而且似乎聪敏了不少,应对朝中那些老臣,也是游刃有余,那些人在皇帝手下根本走不了几个来回。大汉朝臣几乎换掉了一半,许多都是皇帝亲手提拔上来的新面孔,这是一种新气象,似乎预示着,大汉又要再现盛世了。

而刘彻呢,当别人还在为新出的白纸疯狂的时候,他的心思,已经放在了别的地方了。

这大半年来,他温水煮青蛙一般的调整了官制,吸取了不少从天幕听来的经验,将朝中的职务进行了划分,也划出了工刑兵礼户吏几个主要部门,一些别的事务杂务,也重新进行了规划,如今的朝廷确实是要清爽许多,听官职名字也能听出这个官职的大致工作。

如今天下还算安定,前几个月进行了连续地救灾事宜,终于把灾情熬过去了,没有受灾的地方,也终于迎来了一次收获,新收上来的税填补了国库的一些空洞,但是还不够,国库虽然缓过来了一些,但还是捉襟见肘。这样的情形,难以抵御更多的天灾了,可是天幕说,西汉末年天灾不断,以至于政局都动荡了起来。

刘彻坐在案几前,皱眉深思,还要如何让大汉富强一些?富是强的基础,只有百姓多劳动生产,才能让国家更富,也才能更强。

刘彻想起宋朝的富裕程度,想到每年收上来的七八千万两白银,他就馋的流口水,也冒出了鼓励工商发展的想法。

不过在思虑之后,刘彻还是暂时放弃了,倒不是因为“重农抑商”的想法在作祟,而是他想起了天幕说的“生产力水平”,天幕说,清朝最后的变化更替,就是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,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。

刘彻虽不知道后世的历史,却大致看出来了,宋在唐后,明又在宋后,清在明之后,而唐是历史上的巅峰,那就意味着,许多技术与手艺,都在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到了宋时,才能有那样的商业盛世,而大汉前面,只有一个短命的秦,生产力水平还是够不着发展商业的水平的。

刘彻有些头秃,又把目光放在了农耕两个字上。

汉的经济基础就是农耕,这点是无法改变的,还不如从这个角度想想办法。

刘彻从农耕的土地、畜力、人力、工具几个角度,都努力想了想。土地就是垦荒了,这条是历朝历代都会做的事,不过刘彻想了想,还是将垦荒的税收又下调的一些,开垦的荒地,头三年不收税;不过,另一个大问题是土地兼并。

刚开始刘彻听到土地兼并是整个帝制时代的病根时,他是有些不太理解的,直到他成了刘骜,查看大汉田地归属登记时,才倒抽了一口凉气,有些地方豪绅,名下的土地简直是能成立一个国中小国了。土地兼并并不是新鲜事,可是到了帝制时代,似乎尤其严重了,因为耕地的人不再是奴隶,而是农民了,既然无法死死控制住耕地的人,地主们当然想尽办法将田地控制在自己手里。

刘彻对“土地兼并”,对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”的认识,又加深了一些。

大汉确实是第一个试错的朝代,所以土地兼并这种事,都是第一次这么严重,刘彻也终于清晰地认识到,为什么天幕会说“土地兼并是帝制时代,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”。

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和想法,刘彻将注意力重新放回眼前的事务上来。

要抵抗土地兼并,就要限制地方豪绅地主,这个要从长计议,若是不能很好得压抑住那些地主,就极有可能会反噬到皇帝和大汉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