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35)(1 / 2)

牡丹花下鬼刘骜(35)

按照皇帝的要求,各县先举行了第一次考试,然后再到郡中参加考试,再到后来,就是道长安参加考试。

这么一来,其中消耗的时间也不短,一直到两三个月后,各州郡才将过考的学子的名单,呈送到了长安,抵达了刘彻的御案上。

翻了翻各州送来的名单,刘彻启封了王莽写给他的信件。

这段时间,各地都在忙科考之事,王莽手下也有些学生参与了考试,所以一直全程跟着学子们,看到了不少考试中的事。

其他杂七杂八地不用说,王莽想说的重点只有两个,一个是各地学子的水平,与长安城中学子的水平,差距挺大的,所以这次择取人才,恐怕不会多乐观,所以皇帝要做好心理准备;另一个就是舞弊的事。

这是各地第一次举行科考,虽有皇帝规定的章程,还有长安的官吏来指导此次工作,可是第一次难免乱象频出、鸡飞狗跳。

氏族在大汉的任何地方,都是十分普遍的存在,若是家中能出几个做官的,自然对家族更好,所以各地方大族和豪绅都瞅准了机会,想往里面塞人,最好能混过最后的长安考试一关,弄个官当一当,所以作弊的事,还挺厉害的。

这两个问题,刘彻当然早就想到了,或者说,在他心里冒出要搞科举考试的念头的时候,那些相伴而生的问题,他就想到了,但他知道,有些事,是要先做,才能出效果,然后再进行调整的。

而且这些问题,他派出去的官员,也都有类似的回音,刘彻也早就听说了不同的郡县之间,作弊的风气水平不同,而且方式也不太一样了。

放下王莽的信件,刘彻重新拿过名录,对照着各郡县的大族和地方势力,看看各地的人,塞了多少人进来。

一个月后,各地考生陆续到达长安,都住进了朝廷安排的住所,天南地北的,还挺热闹。

对于来自偏远地区的考生来说,长安的一切都让他们大开眼界,长安的繁华富裕,还有开放的民风,以及天子脚下的那种天然的骄矜,都让外地考生觉得十分新奇和有趣。

其中,最为受关注的,自然是书局。

这书局不是别人开的,还是刘彻命人开的,有些闲散宗室,实在闲极无聊,总是闹出些事情来,刘彻便授命他们,开一个书局,除了雇人抄写竹简上的四书五经之外,还要将其他的书都誊抄到纸上,然后装订好,放在书局中可售卖可租借。

所以书局里的书花样繁多,不仅有四书五经类,还有许多新奇的书籍,《诗经》《山海经》类的不用说了,最新整理完书的《黄帝内经》《黄帝外经》都有,五花八门的门类,不仅是外地来的考举的学子们觉得新奇,长安本地人也觉得很新奇,这书局确实是大大增加了许多人的见识,毕竟以前竹简不能配图,但纸上可以,有些草药经上还配了手绘的图,方便学习者认识。

这些外地来的学子们,在逛了长安几处地方后,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书局中,因为书局里还有大儒文章的集子,甚至还有皇帝这一年多来,一些政令手稿,以及一些与臣子的对话辑录,这对他们考试来说,都是十分重要的材料。

还有人感叹道:“这里的书,比我家那边要便宜太多了,还有些集子,只有那些大户人家的藏书阁才有,想借都借不到,不想这里却能直接买到。”

长安到底是天子脚下,什么东西都是最好的。

许多人还特地多买几本,不是想带回去送给一起读书的友人,就是想带回去加价几倍卖,好几倍盈利是跑不了的。

刘彻听闻此事,让管书局的宗室不要阻拦,他苦心孤诣搞这么多,也是想这些学子们回去后,将长安的风物带回去,让朝廷的影响,对地方更大一些。

“加紧派人抄书,什么卖得最好,就多抄什么。”刘彻吩咐道。

“是。”

这个事,萦绕在刘彻的心头,他毕竟巡视过天下,深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也深知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,要想将朝廷的触角,深入到这些地方去,就要将中央的影响带过去,而这些学子,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。

三日后,刘彻根据天幕播放过的一些片段画面,还原出了雕版印刷的方式,命工匠们立马刻了一套《大学》的雕版出来,上墨印刷后,虽然墨迹点点不少,有些页面不小心印歪了,但这速度,属实要快太多了。

于是刘彻命人加刻了那些重要书籍的雕版,日夜印刷装帧,很快就做出了一大批书来。

学子们看到这大量上货的新书时,还吃了一惊:“这是雇佣了多少人抄书了?长安不会人人都会识字写字吧?”

那就太可怕了。

书局的伙计们解释了一番,是用雕版印刷术加快印出来的书籍,目的就是满足学子们的需求,而这法子,还是皇帝亲自想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