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(11)
嬴政此时则显得有些茫然,因为他还没做过焚书坑儒的事。
嬴政自己冷静地想了想,觉得自己做不出焚烧掉重要书籍,包括《尚书》这类古籍,坑杀掉读书人的事。秦国一统六国,自己又有满腔的抱负,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、强盛的秦帝国,深知那些人才之重要,怎么会想要杀掉他们?
再说了,要统一思想,或者要为国做别的什么事,坑杀儒生和焚书都不是什么好办法。即便是他想去干,李斯也绝对是会拼死阻拦他的——这是他对李斯的信任。
擡眼看过去,果然许多公卿都露出了愕然的神情,显然没想到后人还传出了“焚书坑儒”这一等事,李斯更是一下子跪到了地上:“何等竖子竟敢如此污蔑陛下!”
公卿们也爆发除了议论的浪潮,不知道这事的传闻是怎么产生的。
刘彻和刘据父子两都默然无语,关于秦朝的许多事,都是经他们汉人之手的,若是有事情不实,这锅他们汉就得背着了。
只是他们所在的时间,距离始皇帝在位时也有百多年了,也说不准这等事是真是假。
只是天幕这偏心始皇帝的态度,让李世民都有点吃味儿,即便是他也被称赞为“千古一帝”,可后人也没这样,无条件的相信他的人品。这种才是让百姓,让后人法子内心尊崇的表现吧?
这次,赵德昭难得和天幕有些分歧了:“天幕这般说,难道意思是《尚书》中所写的是假的?这等书怎可能有假的事呢?”
赵匡胤其实也觉得有些难以接受,他虽然不是相信书上所有的文字,可《尚书》这类书,毕竟是不同的,四书五经可以说是读书人的圣经了,哪里能质疑其中的内容呢?
赵匡胤思索了一会儿,捋顺了思路后,才缓缓的拍了拍赵德昭的肩膀,道:“书便是人写的。”
赵匡胤其实还想说,尽信书不如无书,想说,看书就像听大臣们的建议,需要自己判断,但他知道,这些道理赵德昭都懂,只是他还太年轻,还需要时间去学会如何甄别,学会自己做判断。
朱元璋愣住了,朱棣还以为,他又是被天幕那明晃晃的偏信给气到了,结果朱元璋突然叹了口气:“书上言之凿凿说是真的的事,结果后人觉得是假的?”
始皇帝焚书坑儒的事,已经流传了千多年了,虽然会有人怀疑真假,但主流都觉得他是真的,还曾被无数次用来劝谏皇帝,不可残暴行事,不然就是秦二世而亡的下场。
朱棣也心有戚戚道:“我本未曾深想过这件事,也信书上说的,别人传的,可是天幕这般说,让我也觉得,始皇帝做这种事,能有什么好处?他没有理由那么做。”
朱元璋有些凝重地点了点头:“除了当时的人,后人们怕是无法知晓真相了。这事儿也提醒我了,往后咱们的明史如何写,也是在后人的笔杆子下了。”
讲清的时候,天幕就骂过大清胡乱改明史的事,而且靠后的改的越大越离谱,错误的事,只会误导后来的人。
明朝不是没有修官方的史料,可架不住后来人瞎改啊。
始皇帝焚书坑儒一事,是不是真的是后人杜撰的,这也让玄烨想起了弘历干的荒唐事,改大明的历史。如今,焚书坑儒一事众说纷纭,形不成统一的看法,就是乱编史实的后果之一。想到弘历那家伙瞎弄,玄烨也是一肚子气。
弘历乱改明朝历史,焉知这种事有没有报应,清的历史会不会也被人瞎改?
玄烨说出了自己的担忧,胤禛苦笑道:“皇阿玛,若您说的是真的,那大清浑身都是招骂的靶子,根本不需要别人造假史来招骂。”
清朝复杂的国情,再撞上特殊的历史时期,确实是一场难解的死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