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书网 > 其他类型 > 朱元璋穿成了朱祁镇[历史直播] > 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(14)

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(14)(1 / 2)

史上第一二世祖胡亥(14)

【对于始皇帝的评价,主播个人比较喜欢伟人对他的点评。伟人说,在中国历史上,真正做了点事的只有秦始皇,几千年来,形式上说是按照孔夫子的话在做,实际上还是按照秦始皇的办法在做事。意思是儒家一直只是思想统治的工具,是统治阶级用来给自己蒙上一层好看的招牌的东西,而治理国家的时候,还是用的始皇帝用过的办法,追根究底,李斯是始皇帝的丞相,而李斯是法家,是荀子的徒弟,所以伟人认为,两千年的帝制时代,虽然一直扯着儒家的大旗,但其实做法仍是法家的那一套。】

【所以,伟人也曾作七律诗:劝君少骂秦始皇,焚坑事业要商量。祖龙魂死秦犹在,孔学名高实秕糠。主播琢磨了一下,觉得相对于孔夫子这等靠理论流传于世的圣人,伟人会更加推崇始皇帝这样的实干派。主播有幸与伟人不谋而合的是,都觉得焚书坑儒这个事,没有什么实际证据,还需要再进行考证确认,结果始皇帝因这个背了几千年的骂名。伟人觉得始皇帝是个“厚今薄古”的专家,这句点评让主播眼睛一亮,与许多厚古薄今的人不同,始皇帝能做出如此成就,就是因为他着眼当下,立足于事实与现实,才开创了帝制时代,创立了新的政治体制,这种做法,和王莽之流,是完全相反的。】

“厚今薄古”这个评价,倒是让帝王们也忍不住细细琢磨了一下。

天幕口中的“伟人”,虽然天幕没直接说是谁,但从天幕那崇敬的语气中,可以知道此人非一般人,应当也是做过不小的事情的,否则不会让天幕有这般态度。

有了王莽这个例子作对比,也让帝王们对“厚今薄古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。

刘彻是真正接触过王莽这个人的,早期的王莽,确实是有些不接地气,许多想法都是从书里学来的,没有多少是他自己真正的感受。一直到他去复兴乡学十多年,见识到了真正的百姓和民生,许多观念和想法才改了,才变成一个真正“有思想”的人。

刘彻感受到了王莽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知道他曾“打破自己重组”,那个过程是辛苦又艰难的。

不过不得不承认,后来的王莽,在做事上,确实极为有自己的主意,后来在刘彻手下做事时,也颇做出过一些成绩来。这点与始皇帝有些相似之处。

玄烨细细想了一下天幕的话以后,不得不承认道:“一直到咱们大清,依旧在用秦时的那一套框架。”

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更叠发展,官制架构不一样了,官职名称不一样了,地名也在变更,可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基础架构,本质上还是秦的中央与郡县制那一套,皇帝集权,也还是采用的秦用过的方法,许多事好似变了许多花样,但基础结构还是一样的。

胤禛主动给玄烨倒茶,道:“皇阿玛何必在此处钻了牛角尖?天幕说了,秦时的一些东西,连她们也一样在用呢。这法子只要好用,又管他是过去了多长时间呢?过去的时间越久,不正好说明,这法子越经得住考验么?”

玄烨点头:“你的话在理。”

【始皇帝一生的轨迹,十分清晰明了,他亲政以后的每个阶段,都做出了十分耀眼的成绩。而影响了华夏两千年的事,是始皇帝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里做出来的事。在他四十九岁,在第五次东巡的时候,病逝于路途中。而且据说在始皇帝病逝之前,就出现过“荧惑守心”的天象,这个天象后来也一直被认为是天子即将驾崩的预兆,始皇帝这个案例,实在是太具有代表性,所以吓得刘骜还让丞相替死。】

【相对于始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,他死后的事,就显得十分潦草和儿戏了。因为始皇帝是在东巡途中病逝,所以此次跟在身边的人,儿子只有一个胡亥,重臣主要是李斯,还有一个就是太监赵高。比较可靠的一个说法是,在始皇帝咽气之前,他当着赵高和李斯的面,下了诏书,要传位于扶苏公子。可是在他口述完诏书内容以后,还没来得及看着赵高盖上他的皇帝大印,就直接闭上了眼睛,所以赵高和李斯等人,在那个时候,就是掌握了这桩机密要事的人。】

【因为诏书没有盖上大印,就给赵高等人留下了造假的空间,而赵高此人野心极大,他说服了胡亥当皇帝,又威胁了李斯,让他支持胡亥当皇帝,三人一起秘密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,所以继承人变成了之前毫不起眼的胡亥。】

【为了使得诏书具有可信度,在始皇帝咽气后,他们并没有立即把消息传出去,而是瞒了下来,假装皇帝还活着,还在继续东巡,好赚取时间差。始皇帝的尸身在拖延的过程中腐烂发臭,他们便买了许多海产堆放在车上,掩人耳目。时间差打好了以后,他们就掏出假的遗诏,宣布始皇帝将皇位传给了胡亥。为了清除有力的竞争对手,还假传始皇帝的旨意,说公子扶苏不孝,大将蒙恬不忠,命他们原地自杀。最无语的是,公子扶苏问都没问一句,就真的自杀了,蒙恬至少还发出了疑问呢。】

当天幕开始讲始皇之死的时候,公卿们已经开始嗡嗡地议论了起来,等听到说始皇的诏书,竟然被赵高、李斯、胡亥三人改了以后,顿时炸开了锅。

“好你个李斯!竟然敢做出此等违逆之事!”

“亏得陛下如此信赖于你,结果他刚刚合眼,你便这般辜负于他!你……你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