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地方我记下了,如果瀛洲不适合定居,那就等以后回来再去看看。”
离王并没有多留,闲聊几句起身告辞。
而萧鼎将离王送下船之后,下令启航。
楼船离开码头,一路向瀛洲驶去,萧鼎回到自己的房间,找出锦衣卫送来的梅州各地介绍,从中挑出三河郡的探查内容。
三河郡,共有城池九座,一座郡城,八座县城,只是个下郡。
整个三河郡的人口并不多,最大的郡城只有三万出头,八座县城的人口没有一座超过一万五。
放在其他地方,三河郡的郡城只是县城规模。
加上下辖的村镇,整个三河郡也只有不到二十万人。
而这里之所以会是下郡,主要原因是洪涝。
三河郡,并不是三河汇聚之地,而是被三条河贯穿。
这也造成了这个区域多次被洪水淹没。
远了不说,最近十年间,三河郡被洪水淹了七次,规模最小的一次只有一条河发洪水,规模最大的一次,三条河先后发了洪水。
那叫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,当地百姓被折腾的苦不堪言。
但话又说回来,这个三河郡的粮食产量确实高,前提是没有洪水,一旦有了洪水,颗粒无收。
粮食产量高的原因是洪水带来大量淤泥,这些淤泥在洪水退去之后就会形成淤田。
洪水带来淤泥,会形成淤田,淤田可以让粮食增加产量,但洪水也会毁掉淤田上种出来的粮食。
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。
看完三河郡的介绍,萧鼎又看了三河郡的地形图。
三河郡的水患其实可以治理,但需要消耗很多人力、物力,消耗的银子也不是个小数目。
萧鼎占据京都期间,从皇宫里找到很多大魏时期的税收情况记载。
按照记载的朝廷税收收入,大魏掏不起这个银子,每年的结余只有百万两左右。
百万两结余,治理三条河,光是银子的消耗大魏就承担不起。
除了采买木料以及石料,工人的粮食消耗、工钱,这都是一大笔开支。
徭役倒是可以省去工钱,但那么多人,总得提供吃的东西吧,大魏压根儿就拿不出银子。
最后就是三河郡其实被当做了泄洪的地方。
洪水属于天灾,堵不住,只能疏。
而疏,就需要一个泄洪的地方,三河郡被三条河贯穿,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。
可要是将河道治理好,好处也很大。
三条河,一条发源于苍龙山脉,源头就在猛虎关以西三百里的地方。
常州和青州的界限就是以这条苍龙江为界,这也是为什么靖王和离王在楚州打的要死要活,常州边境却只有小规模冲突。
靖王更是派出以新兵为主的军队防御离王进攻。
苍龙江宽达五十丈,水流湍急,有这样的天险,想大规模交战并不容易。
苍龙江流经常州和青州边境,泰州,在泰州一分为二,一路一直向东,穿过离州、全州入海。
另一路从泰州流经梧州和梅州,最终在三河郡入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