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事紧急,肃王连夜点兵。
没有军誓,就连临行前该有的将士归家、休沐一日都来不及给了。
第二日天没亮,雪也依旧没有停。
皇上带领文武官员,上了涤川城外三里的墉墙,一碗祭天酒喝下去,骨瓷海碗摔在地上,落地有声。
终于,东方破晓的光,穿过细雪,扫上将士们的侧脸,他们也都喝了酒,碎碗壮行。
每个人脸上都透出坚毅来。
大军背后的官道,铺满白色,在不知何处与天边接壤,仿佛能从此踏上一片通天大道。
“朕愿诸位将士早日凯旋,待到归来,你们便是我炎华百姓心中的英雄!”
皇上的声音沉稳极了,让人听上去,便觉得他说的话就是真理。
只是不知这些将士心里,对英雄之命看重几分?
他们的坚毅,该更多是为了守住身边的亲人吧。
赵煜甩甩头,突然觉得自己这想法也太过优柔。
前世,他也站在这里,看城外的锦绣山河,豪气干云。
当时炎华正与北遥交恶,身为王爷,他在乎山河壮丽,哪怕让他用血肉去描绘,也是值得的,而今……
倒抛开大义,越发舍大看小了。
也不知是不是前世的蹉跎,骨子里的锐气已经磨没了。
想着,他目光落在沈澈身上,那人一袭黑衣,就站在皇上身侧。
与皇上已经显出苍老的背影相衬,太子殿下肩宽腰直,雪花落在他身上,铺满了肩头,城头风疾,鼓动他衣袂飘摇,反衬出他站得稳极了,看上去格外挺拔,好像雪中松柏,逆风仰雪,凌寒而生。
让赵煜觉得熟悉又陌生了。
终于,增援大军踏着朝晖,步上征程。
太阳总会照常升起来,雪也总会渐渐停住。
赵煜随着百官的队伍下城墉,回到都城内,仿佛隔世,让人生出一股自幽冥渡道回到阳间人世的错觉。
方才大军潇肃,城内却一切如常,将士们的远征,守护的是一个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,再普通不过的早上。
雪后的晨炊袅袅,更显出烟火气十足。
这才是那些英雄儿郎们,拼死想要守护的弥足珍贵。
边关起战事,日子还是一样的过,一晃半个月,战报每日按时呈到陛下的御书案上,战事焦灼,却也能看出肃王确有将才。
胜遇的困境,不到十日便解了。只剩下坎泽的失城之耻未解,肃王利用地势,将坎泽四面合围,如今两军僵持不下。
这日,赵煜下朝,回内衙修典,刚坐下,衡辛便敲门来奏事,递上一张帖子。
是一张请帖。
蓝紫色的缎面绒上,压了银线,精致又奢华。翻开来看,见东家是右丞相曹隐,三日后府上宴客,摆六十大寿。
赵煜看着帖子,直皱眉头。
这事情办得非常的虽然但是——虽然面儿上挑不出毛病,但是就是不应该这么干。
而且,要说曹隐这人,本身就不是赵煜欣赏的类型。他是赵煜父亲赵何故的继任,但他能做上右丞相之位,大多是靠耍嘴皮子的功夫。自上任至今,已经六七年了,正事上未见他有何建树,反倒对皇上察言观色的能耐一流,正如半月前,看皇上脸色阻止沈澈出征,他首当其冲。
赵煜细看看帖子,宴客名单,上至太子沈澈,下至六部尚书,名单上总共二十来口子,当朝高官重臣,几乎全在宾客之列。
有心不去,想来又觉得不合适。
只得吩咐衡辛备下贺礼,到当日再说。
越是不愿这日来,这日子便来得越快。眼看太阳将落,赵煜磨磨蹭蹭,硬着头皮准备出门,正这时候,皇上的传召突然来了——传刑部尚书赵煜入宫面圣议事。
赵煜从未觉得公事能让他如此快乐,麻利儿的换上官衣,入宫见驾。
御书房里,只有皇上一人。赵煜见礼,皇上指着一旁的凳子,示意他坐,开口直言道:“老大一案,了结大半年了,内情……你大约知道,朕知道澈儿一直在追查幕后,但他……咳,”说着,皇上端起杯子喝茶,“抛开君臣,朕和他首先是父子,可儿子总是难与父亲讲实话的,身为人父,担心也总是有的……”
说罢,皇上放下杯子,眯着眼睛看赵煜。
赵煜心里一激灵,暗道,原来两边都不是好差事。和着皇上是觉得沈澈嘴里没实话,叫他入宫来探口风的。
这问题答得好便罢,答不好,后患无穷。
赵煜起身行礼,道:“回陛下,事关重大,太子殿下一直未准许微臣参与查证,微臣也只是查证浮于表面的案件,只知道,大内火器的图纸,或许流于江湖……与胜遇的胜天镖局押镖线路有关。”
他这样说,恰到好处,不全算是敷衍。皇上听了,若有所思的皱起眉头,突然问道:“你如何看待澈儿,喜欢他吗?”
赵煜好悬当场擡手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,好确定自己是不是在做梦——这是什么妖魔鬼怪的灵魂拷问。
但赵大人也是见过风浪的,面上强自镇定:“太子殿下绝代风华,微臣身为下属,景行行止。”
皇上摆摆手,“咳”了一声,道:“你明白朕不是这个意思。别跟朕打官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