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语
《吴史?职官志》载:\"巡按御史回朝,必斋戒三日,,具衣冠,备文牍,以候圣裁。\"德佑十年十月,谢渊巡晋事毕,于按察司衙门斋戒沐浴,案头七十二箱宗卷封条上的紫铜印在烛下泛着冷光。当更夫敲响子时的梆子,驿道上的马蹄声渐次逼近——这场裹挟着盐政黑幕、赋税积弊与驿传阴谋的归程,终将在黎明前的暗夜里,掀开官官相护的最后一层帷幕。
上马带吴钩,翩翩度陇头。
小来思报国,不是爱封侯。
德佑十年十月谢渊奏山西事宜疏
臣闻治天下者,必以正纲纪为先;安民生者,当以清吏治为要
伏惟我朝太祖高皇帝定鼎以来,垂《皇吴祖训》以为万世法,置都察院以肃百僚,设巡按以察四方,诚以吏治乃国之根本,纲纪乃民之依归也。臣叨蒙圣恩,巡按山西半载,遍历三晋山河,周览郡县利弊,不敢稍有懈怠,谨将见闻所及,条分缕析,恭呈御览。
山西乃京畿屏障,表里山河,向称雄藩。然臣抵任之初,即闻官衙之内,刑讯之声相闻;公堂之上,贪墨之迹频现。查《问刑条例》,刑讯当伤其肌肤,不可损其筋骨,而诸官吏竟用“苏秦背剑”“凤凰展翅”等酷刑,致平民筋骨断裂者达三十余人,更有屈打成招、草菅人命之事,不一而足。
臣据《大吴律》“故勘平人”条,纠劾滥用酷刑之官吏四十有七员,内有通判、知州等亲民之官。又查《税粮实征册》,发现平阳、泽州等五县官吏,与富户勾结,将灾民赋税摊派于未灾之民,中饱私囊者累万余两。臣援引神武二十三年“山西旱灾蠲免秋粮六成”旧例,核减赋税,附《灾民花名簿》《粮价碑》拓片为证,使百姓得享实惠,吏治稍见清明。
河东盐场,国之大宝也,昔神武皇帝定盐法,每引征税三钱,民咸称便。然近岁以来,盐运使与盐商狼狈为奸,私增盐税至五钱,更以短秤克扣,每斤少三钱,致百姓食盐贵如珠玉,灶户困苦不堪。
臣亲至盐场,取盐样与《盐法条例》“雪白无杂”之规相较,发现杂质竟达三成;查《盐引流通簿》与《课税总账》,又知其虚报产量、倒卖盐引,十年间侵吞税银二十万两。臣据《大吴律》“官吏受财枉法”条,严惩盐运使及不法盐商,恢复永熙旧制,岁省民财二十万两,且将新增税银归入边军粮饷,上充国库,下纾民困。
驿站者,朝廷之血脉也,而潞安、太原等驿,竟成贪腐渊薮。驿丞赵德用等,伪造“急递铺金牌”“太原府印模”,其蜡模材质与晋王府蜜坊辰砂一致,篆纹竟用永兴帝旧玺之“螭龙纹”,妄图混淆正朔,罪大恶极。
臣按《大吴律?邮驿篇》,“伪造符验者,不分首从皆斩”,焚毁伪造蜡模四十二枚,立“驿传禁勒索”碑于五驿,使过往商旅,凭符验即可免费食宿,无复“铺陈银”之患。更订《符验防伪要则》,加刻“德佑”暗纹,火漆掺太行赤铁矿,以防再伪。
三晋为边防重镇,然军伍之中,占役之弊盛行。官吏役使兵丁为私仆,耕田、经商,无所不为,致兵额虚耗,武备松弛。臣据《兵丁清册》,逐营点验,清退占役兵丁八千三百人,较于谦整军之数逾半,使兵归其伍,将尽其责,边防始得巩固。
伏念臣才疏学浅,恐负圣恩
然每念及盐场灶户面有菜色,灾民跪求减免赋税之状,不敢不竭尽驽钝。今将所查贪吏名单、账册、契约等,共七十二箱,附《巡晋事宜疏》《宪纲条例》草案,恭呈御览。伏望陛下乾纲独断,纳臣愚见,使律法昭明于天下,吏治澄清于宇内,则三晋幸甚,天下幸甚!
臣不胜战栗惶恐之至,谨具疏以闻。
德佑十年十月吉日
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谢渊顿首
德佑十年十月初九,子时三刻。
谢渊的皂靴碾过顺天府贡院后街的冻砖,积雪在靴底压出细碎的冰碴。值房内,书吏陈实正将最后一沓盐引勘合塞入樟木箱,蜂蜡滴在铜锁时迸出火星——那蜡质混着潞安驿丞供词里提及的「晋王府辰砂」,在烛火下泛着暗红。「大人,盐运使李正的供状...」陈实的袖口蹭到蜡油,突然僵住,「他画押时说,晋王每月抽三成两淮盐税,用的是『开中制』余盐引。」
谢渊接过供状,指腹碾过朱砂手印边缘的裂纹——那是用山西煤矸石粉调的印泥,恰与永兴二十四年《盐法疏》记载的私铸印泥成分吻合。窗外传来玄夜卫缇骑的甲叶声,镇抚司的灯笼光透过窗棂,将墙上悬挂的《皇吴祖训》抄本照出阴影,其中「宗藩不得干预盐铁」的朱批已被虫蛀出孔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