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书网 > 女生耽美 > 玄桢记 > 第323章 一纸章程开富路,千钧重担压身腰

第323章 一纸章程开富路,千钧重担压身腰(1 / 2)

卷首语

《大吴荒政要览》有云:“赈济之法,施粥救一时之急,以工代赈谋万世之利。然新政推行,必触旧弊;利民之策,常遭贪蠹。”德佑十二年夏,黄河浊浪裹挟着枯枝败叶,如万马奔腾般冲撞堤岸。决口处浊流奔涌,三州十二县顿成泽国,哀嚎声顺着泛滥的河水飘向天际,二十余万流民扶老携幼,如同被狂风卷落的浮萍,在荒野间艰难求生。谢渊眼见此景,心急如焚,连夜奋笔疾书《工粮互换疏》,提议以预备仓存粮为饵,招募流民修筑河堤。这道奏疏呈上朝堂,恰似巨石投入沸鼎,激起千层浪。旧规与新政的激烈碰撞、官员私利与天下公义的残酷较量,在奏折案卷的字里行间,在各方势力的暗箱操作中,轰然拉开帷幕。

洪水滔滔卷怒涛,哀鸿遍野路萧条。

欲施良策安黎庶,却遇奸谋起暗潮。

一纸章程开富路,千钧重担压身腰。

但求天下无饥馁,何惧风霜染鬓凋。

德佑十二年五月十五,文华殿内庄严肃穆。金砖地面在晨光映照下熠熠生辉,蟠龙藻井仿佛随时要破壁而出。袅袅檀香萦绕殿中,却难以驱散凝重如铅的气氛。德佑帝萧桓身着明黄龙袍,眉头深锁,手指反复抚过御案上堆积如山、盖满朱红急报印的灾情奏报,指节重重叩击桌面,声音中满是焦虑与无奈:“黄河决堤已过三旬,三州十二县沦为泽国,户部前日奏称,如今开仓施粥,仅能支撑月余。诸位爱卿饱读诗书,深受皇恩,可有良策能解此困局?”

谢渊闻言,整了整身上绯色官袍,獬豸补子上的金线在光线中闪烁,似在彰显御史的威严。他踏前半步,腰间玉带随着动作铿锵作响,清脆的声响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清晰。“陛下,臣请行‘以工代赈’之法。”谢渊的声音沉稳而坚定,“可下令让灾民投身堤坝修筑,每日工价兑换小米三升,所需粮米就取自预备仓。如此一来,既能解百姓当下饥馑之急,又可加固河防,待到汛期过后,还能挑选精壮劳力,充实河防常备军,实乃一举多得之策。”

户部尚书陈显文捻着灰白胡须,脸上露出一抹冷笑,蟒纹补服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,尽显倨傲。“谢大人,你这是要拿国本冒险!”他的声音尖锐刺耳,“预备仓存粮,那是祖宗定下的‘救命粮’!洪武年间,萧武皇帝特批‘非大灾大饥不得擅动’,你今日若开了这个先河,他日要是遭遇连年灾荒,朝廷拿什么去赈济百姓?”陈显文斜睨着谢渊,眼神中满是轻蔑,“况且流民大多疲惫不堪,肩不能挑,手不能提,又怎能修筑出坚固的河堤?”

“陈大人此言差矣!”谢渊毫不畏惧,当即展开袖中《大吴荒政要览》,朱笔批注在烛火下格外醒目。“成祖元兴帝元年,沧州发大水,时任知州王弘采用‘以工代赈’之法,招募流民疏浚河道。三年间,不仅解决了灾民生计,还建成百里永固堤,此乃载入史册的成功范例。”谢渊转向德佑帝,目光诚恳而坚定,“至于预备仓,臣已拟定《工粮互换章程》,采用‘勘合式’文书,一式两份加盖骑缝章,由户部、工部、地方三重核验,如此定能确保粮账分明,万无一失。”

工部侍郎王弘基见状,忽地上前一步,乌纱帽翅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。“陛下,河工修筑讲究‘夯土七进三出,砌石错缝如锁’,这些灾民毫无技艺,若让他们修筑河堤,恐怕筑成的都是危堤,到时候反而会酿成更大的灾祸!”

“王侍郎莫要因噎废食!”谢渊声调陡然拔高,眼中满是愤慨,“可招募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河工担任监工,灾民只需负责搬运土石、夯实堤基这些粗活。这些活计,百姓稍加学习便能上手。”他目光如炬,扫过满堂官员,“若放任二十万流民漂泊在外,不出三月,他们要么饿死在沟渠之中,要么落草为寇。届时内忧外患并起,朝廷又该如何应对?”

德佑帝沉吟良久,手指轻轻点着御案,最终下定决心:“谢卿所言,深合朕意。着谢渊总领‘工粮互换’事宜,会同六部拟定细则,三日内呈朕御览。”

宣武门内工部值房,夜漏已过三更,四周寂静无声,唯有更夫的梆子声在远处隐隐传来。谢渊案头摊开《大吴仓廪规制》《河防营造法式》等十数卷典籍,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他此前研读时留下的批注。烛泪不断滴落在《工粮互换章程草案》上,凝成一颗颗蜡珠,仿佛在诉说着深夜的漫长与艰辛。

师爷赵文捧着一摞文书,小心翼翼地走进来,见谢渊鬓角已染霜色,眼中满是疲惫却又透着坚毅,不由得心中一酸:“大人,这‘勘合式’文书虽能防伪,但各地预备仓历来由地方官管辖,若他们与粮商勾结,从中作梗,这章程怕是难以顺利推行啊...”

谢渊握着狼毫的手骤然收紧,墨汁在“每日工价小米三升”处晕开,形成一片深色墨迹。“所以要用特制紫泥印,印文里嵌银丝暗纹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冰冷,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说着,他翻开吏部送来的预备仓官吏档案,目光如鹰隼般锐利,快速扫过每一份履历。当看到陈留县仓正孙德海的履历——其名下竟有三家米行时,他的眼神瞬间变得犀利如刀,“明日让玄夜卫盯着各州县粮道,但凡有异常运粮,即刻扣押查验。我倒要看看,这些人究竟在搞什么鬼!”

三日后章程颁布,谢渊顾不上连日劳累,亲赴陈留县试点。可刚过两日,便有流民蓬头垢面、衣衫褴褛地闯入驻扎地。他们眼神中充满绝望与无助,声音里带着哭腔:“大人救命!我们累死累活搬了一天石头,才给两升半小米!这让我们怎么活啊!”谢渊摩挲着流民递来的粮票,见骑缝章虽在,字迹却对不上,心中顿时燃起怒火,指节捏得纸张沙沙作响:“李正,带十名玄夜卫,封了陈留预备仓,活要见人,账要见册!我倒要查查,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,竟敢克扣赈粮!”

陈留预备仓内,霉味混着刺鼻的酒香扑面而来。仓正孙德海搂着米商,醉醺醺地缩在墙角,见玄夜卫破门而入,酒壶“当啷”坠地,酒水洒了一地。孙德海吓得脸色惨白,说话结结巴巴:“谢大人这是何意?下官正在...正在...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