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曹丞相的见面礼
接下来数日,就如宝钗预想的那样,曹军并无大动作,只不断派小股军队南下骚扰。
关羽依照诸葛亮走之前吩咐,向西布置伏兵拒敌,张飞则在徐庶的帮助下,主动出军清扫。
在兄弟俩配合下,曹军大多无功而返,偶尔有侥幸突破至樊城城下的,均被宝钗改良过的长弩射得四散逃离。
宝钗知道自己没有一点儿实战经验,也不觉得自己会在军事上有所建树,便不停从脑海记忆中搜寻各种守成武器,以防守为重。
改良版的拒马,滚出又能收回的擂木,射出连弩的长弓,射距甚远的火箭……五花八门,层出不穷。
她甚至从旁学杂收的记忆中,试着开始研究火药。
自诸葛亮占领樊城后,浦铁匠在樊城也开了铁匠铺,每日被各种奇异设计砸得发懵,只得连夜召唤了五个儿子中的三个来帮忙。
没有曹军骚扰的时候,宝钗会带人亲自到百姓间走访,指点他们使用一些没见过的作物、蔬菜、调料、药物、耕种器具与耕种方式。
诸葛亮只让她坐镇应急,她却做得更多,每日从早到晚地忙活,晚上回来腰身酸痛得睡不着觉。
蔡妍、梅鹿每晚都要替她按摩许久,才能缓解。
蔡妍不理解,曾问她:“妹妹,诸葛先生是位有大本事的人,你已终身有靠,足以过上相夫教子的幸福生活,为何还要这般拼命?”
宝钗微微一笑,道:“也许,只有这个机会可以告诉世人,我也是个有大本事的人。”
蔡妍讶然,继而若有所思。
过了几日,蔡氏回信称既然诸葛亮不在,蔡妍在此无用,不如回去帮她做事。
蔡妍拿着信,去找宝钗。
宝钗提议道:“你若不愿意,可以推说身体不适,就留在这儿。”
蔡妍微笑道:“我要去,也许这也是个机会,能证明我是有用的人。”
她走后,家里只有宝钗、梅鹿并几个仆妇、下人。
晚上有空的时候,宝钗会独自坐在暖阁里,提笔续写三国。
书中一些细节记不清了,她便凭借对历史的了解自己编出对话与故事细节。
她只送给诸葛亮前五十回,因为对此次江夏之行很有必要,若他接受良好,剩下的她想陪他一起读。
诸葛亮不在身边,每夜她只要一睡着就能回到那边。
贾府已经抄家完毕,贾珍、贾赦斩监候,贾政、贾琏流放,宝玉、贾环、贾兰、贾琮等都被贬为庶人。
王夫人病逝,王熙凤被递解回金陵,邢夫人、尤氏不知所踪,李纨用积蓄在小花枝巷租了一所小房子,守着贾兰日夜苦读。
宝钗没有去找宝玉,薛蟠被执行绞刑后,她当掉仅有的一只金镯子收殓了哥哥,租了一间小房子,带着莺儿、麝月日夜做针线活,养活母亲。
日子清苦,倒也踏实。
进入腊月后,樊城各大士族频繁设宴,请糜竺、简雍、“黄先生”饮宴。
宝钗孕身愈显,又喝不得酒,便借口旧病复发,整日闭门不出。
小年时,诸葛亮派人送信,称江夏之行颇为顺利,成功与孙策结盟,虽然刘备没忍心趁机拿下江夏,但也赢得黄祖父子的信服。
信的的结尾,诸葛亮写道:瑞雪纷飞,吾心已先归矣。
宝钗将信看了又看,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儿对三国故事的质疑,只有全然的信任与陌陌温情。
她将信放在桌上,就着清晨的雪光,继续默写《三国演义》。
门外忽传来一阵脚步疾响,梅鹿走了进来。
自诸葛亮走后,她日常就扮做书童模样,陪着宝钗出入各地,此时却有些慌乱:“小姐,糜先生来了!”
经过这些时日的相处,糜竺与宝钗已结为莫逆之交,偶尔也会相互拜访,闲谈几句。
宝钗整理衣冠,迎了出去。
糜竺顾忌诸葛亮家中有内眷,走至二门处,没有直接进来,而是在门口踱步。
看到宝钗,他眼前一亮,忙道:“黄先生,刘景升突然病重,他属下伊籍前来报信!”
他四下看了一眼,压低声音道:“伊机伯言语惊慌,想来刘景升的病怕是要不好了。”
宝钗心下吃惊,按史书记载,刘表死于建安十三年,而今不过建安七年,如何这般突然?
她当即道:“请伊先生进来说话。”
伊籍与黄承彦交好,当然认得宝钗,进门瞧见“黄先生”原来是她,先是一惊,而后了然一笑。
“听闻是诸葛家的黄先生?我本就有所猜测,原来当真是你。”
他微微露出一丝笑意:“你幼年时,我就对你父亲讲此子未来不可估量,如今果然惊艳世人,才知我所言不虚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