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花下鬼刘骜(13)(1 / 2)

牡丹花下鬼刘骜(13)

李隆基不就是勤政了前半生后,后半生就开始奢靡享受了吗?

掌握至高权力的人,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,面对能对任何东西都予取予求的境况,还能守住本心,就很难得。

李治忍不住说:“读汉史时,我也时常生出一些奇特的感觉,王莽在言行品性上,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道德圣人,可他所做的叛逆之事,又十分不符这个性情。”

李世民耐心道:“人有千面,更何况,人也是会变的。”

帝王驭权,便也是在驭人心。

更何况,皇帝本身也是人,就像李隆基,前后不也跟变了一个人似的么?天幕也说,李隆基像是换了一个芯子似的。

赵德芳急切地问赵德昭:“大哥,天幕说的是真的吗?”

赵德昭点头:“自然是真的,史书上便是这般写的,不同的人记下的文章书着中,表述的意思接近。”

赵德芳抓了抓头:“这与我知道的不太一样。”

赵德昭屈起手指轻轻敲了敲他的头:“你天天只爱听故事,看那些传奇,自然就容易被人带歪了。”

西汉末距离宋,毕竟也有一千年了,世人发挥的地方很多,让赵德芳这等小儿听了,自然十分容易相信,王莽有个乱臣贼子的名声,所以往他身上安什么罪名,不知情的人都会愿意相信的。

赵德昭本还想念叨一下,让赵德芳多读读正史,可是想起这话已经说过无数回,赵德芳全然都未听进去,再这么说,也只会惹他厌烦,还不如让他自己好好悟一悟。

于是赵德昭还是把教导之语咽了下去。

朱元璋看戏似的点评道:“这王莽,过的肯定不轻松。”

要做一个没有任何差评的好人,支起那样大一个名声摊子,人前人后都要做到一致,哪能轻松得起来呢?

朱元璋自己尝过动辄得咎的滋味儿,那些人想挑毛病,你做什么都是错的。

朱棣道:“倒也不一定,毕竟是王家子弟,他能做到五分,别人就得给他十分的赞誉和脸面。”

哪怕王莽自己早年并不依靠家中权势什么,可是世人便是如此,敬的不仅仅是你本身这个人,还有你身后的家族与势力。

朱元璋想了想,觉得也有道理,他刚开始上位时,也遭受了无数质疑和反对,可是他牢牢掌控住权力,能对那些人生杀予夺后,他们对着自己,也只剩下笑脸了。

有时候想想,人也怪没意思的。

朱棣细心地剥好了一个果子,连丝络都摘得干干净净地,放在朱元璋面前的小碟子里,道:“王莽若是真的,对平民与穷人,又何尝不是好事呢?”

不管王莽是真君子,还是伪装的,但只要他下恤平民百姓的举动,是真正在做的,就是好人好事,这样的人因为稀缺,才显得珍贵。

朱元璋露出深思的神色。

天幕的说法,与刘彻在刘骜记忆中翻出来的王莽,都一一对应上了,刘骜的这个表弟,确实是世人眼中的大好人。

这让刘彻也想到了李隆基这个割裂感极强的人,但是王莽离他更近,也更让他感觉到前后不一致,带来的奇异感。

【背靠着王家,所以王莽的仕途算得上是十分顺遂,可是他也遇到了一个天然敌手,那就是淳于长。淳于长是太后王政君的外甥,和王莽一样,都是太后的关系户。但淳于长有一个更加突出的功绩:他帮助了赵飞燕当上皇后,当初王政君不肯接受赵飞燕当皇后,还是淳于长帮着游说,才让王政君松了口的。多了赵飞燕这一线关系,淳于长直接弯道超车,哪怕王莽在朝野的名声再好,也抵不住赵飞燕吹枕头风,于是在竞争大司马一职上,王莽处于劣势。】

【这时候,王莽小试牛刀地展现了他在政斗上的能力。他暗中调查后,抓住了淳于长的小辫子,公事上淳于长公器私用,还未继任大司马就开始到处许诺官职好处,私事上他欺骗诱*奸被废的许皇后,秽乱宫廷,哪一桩都是大忌。王莽把这些事和王根以及王政君一说,淳于长立马就被追查下狱,最后死在了狱中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