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中泾河的晨雾被水车声揉碎时,嬴傒的玻璃马车正碾过新筑的堤坝。车辕两侧的镜堡碎玻璃在雾中折射出淡青色光晕,与远处灌溉渠中浮动的玻璃浮标相映成趣。他掀开鹿皮帘幕,看见数百名工匠正用玻璃斗车运送黏土,斗车轴承转动时发出清越的\"咔嗒\"声——那是太学工造科改良的滚珠轴承,比传统木轴效率提升三倍。
\"公子,\"李明从堤坝上跑来,额角渗着水珠,\"首座玻璃水表已安装完毕,但浮标刻度总对不准。\"他指向渠中漂浮的玻璃圆筒,筒身刻着的水位线在水波中时隐时现。
嬴傒踏下车,玻璃靴底踩在湿润的泥土上。他走向水表井时,听见守渠老丈的嘟囔:\"好好的水闸不用,非要安这亮晶晶的管子,怕不是要把河神的眼睛晃瞎...\"话音未落,身旁的玻璃浮标突然下沉,带动井内的齿轮发出\"咯噔\"声响。
\"老丈且看,\"嬴傒蹲下身,手指拂过水表井壁的刻度,\"这不是晃眼的管子,是'天镜水表',\"他指向浮标连接的玻璃连杆,\"水涨则浮,浮则带齿轮,齿轮走则刻度移,\"想起大学流体力学课的实验,他补充道,\"比看水位线准十倍。\"
老丈眯眼凑近,突然惊呼:\"咦?这刻度...真动了!\"
此时,上游闸门缓缓开启,水流涌入灌溉渠,玻璃浮标应声上浮,带动井内的玻璃指针在刻度盘上划过半寸。李明兴奋地挥舞竹简:\"公子!流量算出来了,比旧法快两成!\"
围观的百姓爆发出喝彩。一个抱陶罐的农妇挤到前排,罐底还沾着昨日的泥浆:\"公子,这表...能让俺们少浇地吗?\"
\"能。\"嬴傒接过陶罐,指尖触到粗糙的陶壁,突然想起穿越初至时,在骊山囚徒营见过的干裂嘴唇。\"按水计费,\"他指向渠边新立的玻璃告示牌,\"用多少,缴多少,省下的水,能换玻璃器皿。\"
农妇将信将疑地放下陶罐,突然指着水表井惊叫:\"水...水里有字!\"
众人凑近,只见清澈的渠水中,玻璃浮标底部倒映出\"海晏元年制\"的篆字。嬴傒失笑,这是李明特意设计的防伪标记,不想竟成了百姓眼中的\"神谕\"。他抬头看见老丈跪地叩首,突然意识到,在科技尚未普及的时代,玻璃器物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。